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飞服中心报告室开展换季航班数据导入工作
不僅促進了桃園在地的發展,更減少了活動籌備運輸的碳里程,實現了環境和經濟上的永續發展。
報告中也表示,德國將會擴大和台灣的密切關係,同時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德國政府在文件中承諾,支持「民主台灣」專業參與國際組織,並打算督促聯合國祕書處支持台灣公民社會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活動。
報告中表示,德國將繼續在印太地區強化其軍事存在及和夥伴合作,並警告台海現狀僅能透過和平手段和雙方同意的方式改變。」 德國公布首份中國戰略,外長:台海是全球經濟生命線 (中央社)德國昨天公布史上第一份「中國戰略」,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支持台灣參與國際。」 《法新社》報導,蕭茲在德國發表首份中國戰略報告後在推特發文指出:「我們的目標不是(和北京)脫鉤。但我們想要在未來降低(對中國的)嚴重依賴。這份文件為德國的中國政策擘畫藍圖和願景,篇幅長達64頁,全篇10多處提到台灣。
新聞來源 德國首份中國戰略報告 將調整對中政策並擴展對台關係(中央社) 德國公布首份中國戰略 外長:台海是全球經濟生命線(中央社) 延伸閱讀 德國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出爐,中國被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德國外交部長訪中:警告北京不得對台灣動武,要求中國出面阻止俄羅斯 德國總理蕭茲在「糟透的時機點」訪問中國,執政聯盟呼籲勿重蹈覆徹對俄關係的錯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她還說,不能坐視台海緊張局勢,強調全球貨櫃輪有一半通過台灣海峽,機器、食品、藥品全都經過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警告台海若發生衝突將衝擊全世界。面對米蘭昆德拉的死,法國媒體以「文學的神聖怪獸」、「不朽者死了」表達對他的尊敬,他曾以《生活在他方》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在歐洲文壇地位顯赫,即使未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
」 米蘭昆德拉擅長描述遊走在日常生活世俗現實和崇高理想世界間的主題和角色。尉遲秀說,昆德拉1975移居法國,1981入籍法國,之後更重新審訂自己的作品,重新出版一整套法文譯本,但昆德拉不希望自己被當成「流亡作家」看待,他寧可用「移居」一詞。米蘭昆德拉也曾任教電影學院,已逝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是他的門生之一。尉遲秀告訴《中央社》記者,德文中的Kitsch原指俗氣、蹩腳、次等的藝術品,透過中國作家韓少功翻譯成「媚俗」,幾乎影響了後來的台灣及華文世界,而昆德拉在小說中嘲諷廣告、政治人物的媚俗表現,成為作品中的鮮明印記。
米蘭昆德拉作品的中文譯者、翻譯家尉遲秀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反覆辯證「媚俗」一詞,至今這個詞幾乎被用濫了,但昆德拉當初的用意正是要告訴世人,所有媚俗的事只會掩蓋事實的真相。台灣從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全世界引起轟動開始便開始關注米蘭昆德拉,陸續出版《笑忘書》、《不朽》等書,深受讀者歡迎。
他身後除留下著名的小說,還有可觀的散文作品。米蘭昆德拉1976年告訴法國《世界報》(Le Monde),說他的作品帶有政治性是過度簡化,模糊了它們的真實重要性。他流亡法國後,在勒恩大學(University of Rennes)執教鞭。米蘭昆德拉鮮少公開談話,他在1979年因出版《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被剝奪捷克國籍,後來在1981年取得法國籍。
尉遲秀說,昆德拉常在小說中陳述小說理論,一面寫小說一面演繹小說的寫法,或由小說人物來演繹他想要探討的哲學假設,成為作品的特色。他以描寫人類處境的黑暗而具挑釁意味小說而聞名,內容頗富諷刺性,反映他因和當局持不同意見而被剝奪捷克國籍的經歷。米蘭昆德拉首部小說作品《玩笑》(The Joke)於1967年出版,對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政權有嚴厲描述,這是他從共黨黨員淪為流亡異議分子的第一步。(圖取自博客來網頁books.com.tw) 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於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Brno),前往布拉格求學。
他翻譯法國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作品,同時也寫詩和散文。米蘭昆德拉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於1984年出版,並在1987年拍成電影,由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和英國男星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主演
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表示,2017年出版社針對昆德拉的作品進行改版,封面全部改為作者本人的插畫,根據昆德拉的經紀人轉述,台灣中文版的封面,不管是舊版以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還是新版的設計,作家本人都非常喜歡。他鮮少接受訪問,深信作家應該透過作品來說話。
米蘭昆德拉鮮少公開談話,他在1979年因出版《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被剝奪捷克國籍,後來在1981年取得法國籍。面對米蘭昆德拉的死,法國媒體以「文學的神聖怪獸」、「不朽者死了」表達對他的尊敬,他曾以《生活在他方》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在歐洲文壇地位顯赫,即使未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他身後除留下著名的小說,還有可觀的散文作品。(圖取自博客來網頁books.com.tw) 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於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Brno),前往布拉格求學。米蘭昆德拉1976年告訴法國《世界報》(Le Monde),說他的作品帶有政治性是過度簡化,模糊了它們的真實重要性。他翻譯法國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作品,同時也寫詩和散文。
昆德拉更早在布拉格被蘇聯占領時就說「歐洲忘了捷克」,表示當歐洲人認為捷克問題不存在時,他們就失去了歐洲的一部分。《路透社》報導,典藏米蘭昆德拉作品的莫拉維亞圖書館(Moravian Library)發言人莫拉佐娃(Anna Mrazova)說:「米蘭昆德拉先生昨天於巴黎辭世,他生前久病纏身。
2023年,米蘭昆德拉圖書館(Milan Kundera Library)在他的家鄉布爾諾開幕。他流亡法國後,在勒恩大學(University of Rennes)執教鞭。
米蘭昆德拉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於1984年出版,並在1987年拍成電影,由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和英國男星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主演。尉遲秀說,昆德拉常在小說中陳述小說理論,一面寫小說一面演繹小說的寫法,或由小說人物來演繹他想要探討的哲學假設,成為作品的特色。
台灣從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全世界引起轟動開始便開始關注米蘭昆德拉,陸續出版《笑忘書》、《不朽》等書,深受讀者歡迎。米蘭昆德拉首部小說作品《玩笑》(The Joke)於1967年出版,對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政權有嚴厲描述,這是他從共黨黨員淪為流亡異議分子的第一步。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遭蘇聯為首的軍隊鎮壓後,曾是共產黨員的米蘭昆德拉不再受到當局的青睞。尉遲秀也認為,昆德拉大力推廣及介紹中歐作家,讓世界認識中歐在歐洲文學的重要性,這是他在文學與政治所發揮的影響力。
他以描寫人類處境的黑暗而具挑釁意味小說而聞名,內容頗富諷刺性,反映他因和當局持不同意見而被剝奪捷克國籍的經歷。米蘭昆德拉在台灣曾出版許多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尉遲秀告訴《中央社》記者,德文中的Kitsch原指俗氣、蹩腳、次等的藝術品,透過中國作家韓少功翻譯成「媚俗」,幾乎影響了後來的台灣及華文世界,而昆德拉在小說中嘲諷廣告、政治人物的媚俗表現,成為作品中的鮮明印記。米蘭昆德拉曾批評蘇聯流亡法國,擅以諷刺筆法寫人類處境黑暗 (中央社)出生於捷克,著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玩笑》和《笑忘書》等知名小說的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1日在巴黎辭世,享耆壽94歲。
米蘭昆德拉也曾任教電影學院,已逝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是他的門生之一。《法新社》報導,2019年,捷克恢復米蘭昆德拉的國籍。
米蘭昆德拉抗拒媚俗,作品充滿哲學辯證90年代文青必讀 抗拒媚俗、離經叛道的作家米蘭昆德拉過世,作品夾議夾敘、充滿哲學辯證,不僅風靡全球,90年代更是台灣文青必讀的經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累計銷售超過10萬本。」 米蘭昆德拉擅長描述遊走在日常生活世俗現實和崇高理想世界間的主題和角色。米蘭昆德拉作品的中文譯者、翻譯家尉遲秀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反覆辯證「媚俗」一詞,至今這個詞幾乎被用濫了,但昆德拉當初的用意正是要告訴世人,所有媚俗的事只會掩蓋事實的真相。尉遲秀說,昆德拉1975移居法國,1981入籍法國,之後更重新審訂自己的作品,重新出版一整套法文譯本,但昆德拉不希望自己被當成「流亡作家」看待,他寧可用「移居」一詞
因應俄羅斯威脅,北約新防禦計畫德國扮要角 (中央社)冷戰結束30多年後,北約(NATO)首度針對俄羅斯的威脅制定防禦計畫,德國位居歐陸中心,將肩負北約後勤和東翼防衛的雙重任務。首先便直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示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挑戰我們的利益、安全與價值。
代表所有人率先致詞的,是其中唯一的非歐美國家領導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北約成員國領袖7月11日及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舉行領袖峰會。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31個成員國領袖,7月11、12日兩天在立陶宛召開峰會,正式批准防禦計畫。」 他說:「我們也看到中國如何關起門來,因此(與亞太合作)與北約是否變成全球聯盟無關,而是認知這個區域正面臨全球性的挑戰,而中國是其中一環。